在发售两个月后,《黑神话:悟空》还在释放余热,10月13日,央视《面对面》栏目邀请了游戏科学CEO冯骥参加采访。本次采访中,大多数内容还是老生常谈的游科创业史和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开发理念,但有一个小细节却意外地引发网友们的激烈讨论,那就是在节目开头,央视对3A游戏的新定义:高成本、高体量、高质量。
长久以来,许多人都对3A的定义有一个误解,那就是所谓的“大量的金钱(A lot of money),大量的资源(A lot of resources),大量的时间(A lot of time)”,实际上这是被以讹传讹的错误说法。
3A只是出自于美国评分体系的通用说法,代表该等级体系下的最高级别,字母A并无实际意义,就好比我国的“5A级景区”一样。在1983年雅达利冲击之后,北美市场陷入大萧条之中,为了重新振兴游戏市场,一些游戏厂商开始使用“3A“作为营销概念来宣传自家游戏品质之高。
在节目播出后,许多玩家都注意到了这个措辞的变化,并在网上展开了探讨。一部分玩家认为,新定义更符合3A游戏的内核,因为强调了“质量”的重要性。如果只从开发成本、时间等客观角度来衡量一款游戏是否是3A的话,那么诸如《星鸣特工》之类空有华丽外壳的游戏就显得有些德不配位。
另一部分玩家认为,3A本来就是一个中性的概念,是拿来衡量游戏体量而非质量的。央视的新概念过于主观,让本就模糊的“3A”定义更加不清晰,使其彻底沦为一个营销词汇。另外,按照这样的标准,也会加重我国其他单机游戏厂商的心理负担。
除了以上两种观点外,还有一种声音,他们认为玩家们有些小题大做,央视可能只是“顺口一说”,并非在对3A游戏进行定义。但考虑到央视的严肃性,节目中的每一个词汇都会严格审慎,这次对3A的定义也很难说是不是有意为之。
“3A”的概念,真的只是虚无缥缈、无足轻重吗?
3A游戏到底是什么?好玩的游戏还是投资大的游戏?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。但是,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成功确实暴露了3A游戏市场的一些痼疾。
在上周,杭州税务局的一则消息透露了《黑神话:悟空》可能的开发成本,即3000到4000万美元左右,10月10日,海外媒体GameWorldObserve发表文章称,《黑神话:悟空》的开发成本远远低于一众海外3A游戏,并列举了《赛博朋克2077》、《巫师3:狂猎》、《漫威蜘蛛侠》等作为对比。
为了守住“3A游戏”的噱头,最近几年欧美3A游戏拼命卷技术、卷IP、卷视听,导致新作的开发成本越来越高,商业风险越来越大,从而促生了一系列的行业乱像。
文章最后得出的结论是:西方3A游戏的发展正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,成本和其他问题不断增加。Saber Interactive首席创意官Tim Willits说:“遗憾的是,有很多游戏,尤其是北美开发商的游戏,如果你不卖出500万份,那你就是失败的。”
或许,看起来虚无缥缈的3A概念或许确实会对业界产生一些推动力。游戏本身就是工程、艺术、商业的聚合产物,想简单地用一个可视化指标来衡量其价值的想法本就是幼稚的。那既然无法准确客观地定义3A游戏,还不如用“高质量”这样一个看似主观模糊的词汇来突出3A游戏的内核。
在访谈中,记者曾问冯骥:有魅力的游戏到底是什么?冯骥说,它不是一个公式,不是说符合传统文化就是魅力,画面好就是魅力,音乐好就是魅力,它应该是不断地在一个维度尝试,试错,最后找到的分寸感,这个尺度,就是魅力。
或许,这段话更接近于对3A游戏真正的定义。